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智库 >  课题报告

海南:整合农业科研机构资源 切实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

   来源:海南省农科院   作者:省农科院:许慧贤中级经济师 蒋霁旭助理研究员   时间:2022-09-01 13:03:52

和传统农业生产不同的是,现代农业不再只依赖劳动力的工作效率,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来提高生产力,这也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如果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人员学历较低,其在会用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的时候必然会受到限制。同时,学历较低也意味着其受到的教育程度有限,其自身思想领悟的能力很有可能会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会抵触先进的、有利于提高生产的高科技技术和产品,例如很多人由于不了解化学农药而选择拒绝使用。这样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农村经济条件和城市经济条件之间的差距日益加深。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优势,建省以来海南农业走出了一条热带特色高效的发展之路,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海南农业王牌地位逐渐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相对偏低,接受新技术、新成果意愿和能力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农业从业人口综合素质成为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同时,肩负农民培训的全省各农业科研机构(不含热科院)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交叉重复等问题,不利于资源整合以及优势互补,尽管从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的机构多达20多个,科技人员仅千人左右,人才当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我省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科技事业单位设置、配置不科学。我省是陆域面积和经济体量小省,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多层级分散设置各类涉农科技事业单位,资源分散,规模小实力弱发展空间狭小,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管理和人才成长。

我省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隶属不同部门管理,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条块分割严重。在全国上下强调协同创新和机构整合、全省一盘棋战略发展思路的大环境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形势下,科研与技术推广服务“两张皮”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急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根据相应的数据统计得知,海南省目前有涉农事业单位34个,在职在编职工人数有659人,与兄弟省市相比,农业科研院所的在职人数远远不够。如表1所示是海南省34家涉农事业单位分布情况。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海南省农业人才分布不均衡,地区和地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海南省东部地区占据有大部分的涉农事业单位,而中部地区的相关单位数量最少。

除此之外,海南省全省的农业人才的数量不足以满足海南省农业发展的需求。根据统计,在三亚、五指山和东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只有五指山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的比例达到了1%,而这里的所指的农业科技人才包括了涉农事业单位的农业人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这足以说明,海南省各个市县的农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很难给海南省农业转型和升级提供充足的帮助和动力。

(二) 涉农科技机构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经费保障能力弱。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首次明确了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定位。目前全国各省(市、区)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新一轮改革中纷纷将涉农科研院所定性为公益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稳定支持力度,努力营造“科技人员潜心科研”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新一轮改革中,海南省农科院60%的研究所(中心)改为公益二类,但财政方面仍实行自筹经费管理;各市县涉农科研院所绝大部分划为公益二类或转企,人员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涉农科技团队、技术创新与服务团队建设滞后,自身发展和整体支撑发展能力不足。省级涉农科技机构普遍存在编制少、规模小、投入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团队,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市县农业科技机构普遍存在机构多、规模小,定位不清、功能不明、投入不足、资源分散、人才短缺等,组织管理能力弱,基本不具备科研能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不强。

以省农科院为例,作为我省省属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也仅有251个编制,根据学科、研究对象下设10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不足10人(公益一类编制139个,公益二类编制112个(目前仍实行经费自筹);全院规模不到中国热科院的一个中等研究所,但却要承担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的重任,创新能力、支撑能力和服务范围难以满足全省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涉农机构科技人员专业结构与热带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我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人员主要从事水稻、瓜菜、果树等传统种植业,侧重于技术引进集成示范,但从事新品种选育、创新技术研发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缺乏。目前全省尚没有农业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人才。人才总量不足以及领军人才匮乏,导致农业科技机构难以组织有效的协同创新科技攻关团队,无法产出特色有效的科研成果。这一方面是由于我省农业科技机构平台较小,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造成的。一个顶尖科学家的背后需要一个优秀团队作支撑,我省现有机构体量不易孵化出优秀的创新团队。另一方面,我省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滞后,农业科技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其它省(市、区)农业科技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强化院地合作,深度整合资源结硕果

广西是农业大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14.2%,在全国排在第二位(海南第一,22%)。广西通过推动院-地合作,深度整合地市级农科院创新力量,积极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广西农业科学院已经与地方共建了广西农业科学院桂中、桂西、桂北、百色、桂东南、贺州、北部湾、梧州、贵港、北海、崇左、来宾等12个分院,加速了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力支撑了全区“三农”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

(二)台湾地区:布局合理,有效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

台湾农业科技支撑培训体系具有明确的行业区域布局、功能定位与分工,也有较好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官办研究机构中,根据农业行业特点和研究对象,设置了以农业试验所为代表的7个“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代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分区域(而不是分市县)设置了7个区域性农业改良场和2个专业性改良场。7个“省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工作,7个区域性改良场则 “无偿”承接“省级”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经过技术配套完善与示范后通过各级农会向农民推广,同时承担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引种、试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等工作;官办和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特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研发等工作。遍布全岛的农会组织则承担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技术服务、科学普及等工作。

三、整合农业科研机构资源,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

(一)加快推进全省涉农科技资源重组,重构全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按照全省一盘棋发展思路,统筹整合全省涉农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海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引领、支撑全省“三农”工作的总目标,统筹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省级专业研究院所从事公益性研究能力建设,包括农业基础性科技工作、创新性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引领热带特色农业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

二是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产业特色,整合组建区域性研究机构,负责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引种试种、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区域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示范等工作,支撑服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三是探索推进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推广队伍建设。整合市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资源,组建统一的、直属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管理的技术推广部门和队伍。增加专业技术岗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因岗聘用;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所需人员经费、推广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农技推广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四是明确定位,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根据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特点,进一步明确我省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定位;与之相配套,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适应农业科研特点,逐步降低农业科研竞争性项目和经费的比例,将科学研究项目经费稳定支持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确保农业科研工作的前瞻性、连续性。

(二)坚持人才为本,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兴业。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要将发展特色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业、鼓励能人回乡“二次创业”等方面作为重点,在资金、政策、贷款上优先扶持,用培植典型带动、示范基地推动等办法,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投身市场,学会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开展示范创建,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推进家庭农场规范有序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农科科研机构、电视夜校、农业科技110、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及电视、广播、等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科学种养,促进农户增收。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经济能人培养吸收入党,把有本事靠得住的党员经济能人培养选举为村干部,把经济能人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真正把有头脑、有魄力、得民心、能干事的优秀分子配备到村“两委”班子中,提升村级班子带富能力。在推动“能人治村”的同时,要建立刚性制度,“管好”能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接受群众监督。

(省农科院:许慧贤中级经济师 蒋霁旭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