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典型 >  人物榜

海南周刊|海南大学教授赖杭桂:油茶科研“闯三关”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4-08-12 09:47:21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

编者按:

在海南琼海会山镇、儋州王五镇等地,分布着一批树龄达几百年的油茶古树,其“子孙后代”遍布全岛。如今,科研人员基于已有油茶资源,选育出一批油茶新品种,为油茶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科技小院使得研究生能够扎根油茶生产一线,发现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近日,海南大学“热带油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创新团队和相关单位、企业合作成立了我省首个油茶科技小院,作为团队负责人的赖杭桂感到十分兴奋。

“海大2号”油茶树。受访者供图

“研究越深入,越觉得海南油茶的独特价值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从改良油茶低产林、寻找优良种质资源,到研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育优质种苗,再到研发油茶相关产品、讲好油茶故事,近8年来赖杭桂带领团队围绕一棵油茶树,在海南书写了精彩的人生故事。

不惧挑战,8年前换科研“跑道”

1986年,赖杭桂从当时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从事过橡胶和木薯的育种研究。2016年,在海南大学原副校长胡新文的邀请下,他逐步离开原来的研究领域,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海南油茶。

“那一年,油茶被列为国家大宗油料作物,是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赖杭桂说,当时关于海南油茶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让他觉得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其实,在得知赖杭桂要转换研究方向时,周围人十分诧异和不解。当时赖杭桂已经50多岁了,在木薯研究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就,先后主持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7年,赖杭桂和团队成员成功申请了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海南油茶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及加工产品研发。团队分别在琼海和澄迈选了两个代表性油茶种植基地进行试验。让本地油茶生产突破“低产”瓶颈,是他们要闯的第一关。

“枝条密密麻麻,树下杂草杂灌丛生,基本上看不到果实。”谈到第一次走进琼海上科村油茶园看到的场景,赖杭桂记忆犹新。

赖杭桂(右二)给农户示范如何管理油茶树。受访者供图

“明明油茶园的树正处于丰产树龄,为何亩产鲜果100斤不到?大家很困惑。”赖杭桂说,当时不少种植户看到油茶树结果少,便放弃了对油茶园的管理。

虽然现实摆在眼前,但赖杭桂和团队成员不相信海南油茶“天生低产”的说法,他们通过科研探寻答案,并运用技术手段对油茶园进行改良,以提升产量。

“当时对油茶的研究不深入,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行,自己总结经验。”赖杭桂说,团队成员把油茶树当成宝贝,日复一日观测其生长状况,探索修枝整形、水肥管理、疏花疏果的技术规程,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改良低产油茶园的方法。

经过一系列操作,2018年上科村油茶园的产量明显提升,这让赖杭桂十分高兴。“如今,我们对接的油茶园平均亩产量已达近2000斤,按市面价格计算,每亩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他说。

选育良种,找高产树还学会了爬树

成功改良低产油茶园的经历,让赖杭桂和团队成员对海南本地油茶的发展充满信心。“一株连续数年保持高产的油茶树,是选育油茶良种的好材料,可以取其枝条进行嫁接或扦插无性繁殖,对后代无性系展开农艺性状评比,选出适合海南气候、生态的本土油茶良种。”

选育良种,是推动海南油茶产业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赖杭桂团队需要突破的第二关。有了这种认识,赖杭桂和团队成员开始寻找优异油茶资源。

2016年,赖杭桂和团队成员踏上了种质资源调查之路,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南岛,每到一处,都会找当地种植户询问哪里有高产油茶树。“虽然许多种植户管理油茶较为粗放,但他们对高产树一般都有印象。”赖杭桂说。

海南大学油茶良种苗圃。受访者供图

种质资源调查的过程充满艰辛,特别是在吊罗山、黎母岭、尖峰岭、霸王岭等偏僻地区,山路不好走,当汽车无法通行时,他们只能徒步进去,有时来回一趟要走几十公里。

除了崎岖的山路,让赖杭桂和团队成员头疼的,还有令人闻之色变的山蚂蝗。“有时候不知不觉中,蚂蝗钻进鞋里在脚上咬了个大包,我们团队几乎每个人都被咬过。”赖杭桂说。

一些高产油茶树树龄偏大,“个头”很高,为了近距离观察果实,赖杭桂和一些团队成员练就了爬树的本领。

“测产和采样的一般都是大树,爬树是为了方便开展工作。”赖杭桂半开玩笑地说,有人爬树的时候,同行的人会在树下守着,这样如果摔下来还能兜一下。

漫长的路途,不能磨灭赖杭桂和团队成员寻找搜集油茶资源的热情。他还记得,有一次在五指山一带寻找野生油茶种群时,大家跟着向导整整爬了约10个小时的山,早上8点出发,下午6点下山,回到车上那一刻,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了。

找到高产优良母树后,赖杭桂和团队成员还须对母树的无性后代进行综合农艺性状测定,考察鲜果产量、出籽率、抗病性、含油量、油脂品质等指标,工作量不小。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深入一线调查,海南大学“热带油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创新团队收获颇丰,先后发表了《热带地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及评价》《海南岛十倍体油茶资源分布及评价》。该团队已积累超过300份优异油茶种质,并建立了油茶资源圃。

目前,我省已认定油茶良种23个,赖杭桂团队选育认定的油茶良种有8个,其中以第一选育人申报的“海大油茶2号”“万海3号油茶”是海南省油茶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主推品种。

推广技术,指导种植户防治病虫害

选育油茶良种后,将良种推广至田间地头,是赖杭桂团队正在闯的“第三关”。近些年,赖杭桂经常往乡下跑,向农户推广油茶新品种,传授栽培管理技术。

“在推广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人有这么一种观念,觉得土生土长的实生树是最好的,对新选育的品种持怀疑态度。其实,之前海南油茶林低产,就与采用实生苗有关。”赖杭桂说。为了普及“良种良法”,他和团队成员在琼海、文昌、澄迈等地乡村开展油茶种植技术培训,面对面给种植户讲解。

除了集中“上课”,遇到油茶种植户求助,他们也会赶去现场查看,给出指导意见。有一次,五指山的部分农户反映,当地一些潮湿的地方出现了油茶树落果较多的情况,赖杭桂听说后,带着团队成员去了一趟五指山。

“海大4号”油茶树。受访者供图

“当时我们看到有的树超过一半的果实掉落了,这些果实接近成熟,很可惜。”赖杭桂介绍,他们剥开掉落的果实,发现里面有很多虫子,在告诉农户罪魁祸首是桃蛀螟虫害后,向农户科普怎么防治。“我们为农户提供了包括药物配方、喷药频率、用药量在内的详细技术资料,指导他们疏林、通风、透光,帮助他们实现了保花保果的目标。”

让赖杭桂感到欣慰的是,在海南省有关部门的推动下,近几年海南油茶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加快,无性系良种覆盖率稳步提升。“目前,我们团队在海南11个市县近4万亩土地上,推广了油茶新品种及配套技术。”

除了在海南推广油茶良种,赖杭桂还希望海南油茶能凭借优异的品质“走出去”。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对海南原生油茶的特异性开展研究。

“内地油茶品种主要为六倍体和八倍体,而海南原生油茶资源主要为十倍体,这与海南的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有关,也恰恰证明了海南油茶的独特价值。”赖杭桂说,他将挖掘更多海南优良树种,并对这些资源进行长期观察,从中选出更加优异的油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