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产业发展

海口大坡镇杨广一家三代推动“大坡胡椒”产业化品牌化

   来源:海口日报   时间:2024-09-25 09:37:47

□海口日报记者赵汶 特约记者许晶亮

在琼山区大坡镇,有这么一家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爷爷杨朝全骑着二八大杠走村串户吆喝着收购胡椒;20世纪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父亲杨明骑着摩托车穿梭各村收购胡椒;如今,继承爷爷和父亲“衣钵”的杨广,不仅全岛收购胡椒,还办起加工厂,将胡椒销往国内外。

作为海口杨发绿康胡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广一家三代深耕大坡胡椒产业,在推动“大坡胡椒”产业化、品牌化的过程中,奏响了乡村振兴“椒”响曲。

在海口杨发绿康胡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广(右)和父亲杨明一起收购胡椒,并查看胡椒质量。 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从流动到定点

“老一辈”见证胡椒产业发展

手捧圆润莹白的胡椒干果,浓郁的香气在鼻尖萦绕,杨明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看到了父亲杨朝全黝黑的面庞和忙碌的身影。

1954年,大坡镇华侨将胡椒引种至当地。从此,胡椒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并逐渐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果”。

杨明还记得,当时农户种植的胡椒果晒干后,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会上门收购,父亲杨朝全就是负责收购胡椒干果的供销社工作人员之一。

每年5月至7月底的胡椒采摘季,杨朝全一早就把两个大竹筐固定在二八大杠自行车两侧。“收购胡椒喽……”每到一个村口,杨朝全不断按响自行车铃,并大声吆喝着。椒农会闻声将自家晒干的胡椒干果送来。

杨明说,那时父亲身穿一件蓝色背心、脚穿解放鞋,让他感觉“十分神气”。跟着父亲走村串户收购胡椒,把胡椒卖到岛外,不只是父亲的梦想,也成为他心里的愿望。

“但当时种植胡椒的农户不多,父亲一天才能收购一两百斤。”杨明介绍,由于胡椒产业当时属于发展初期,农户并不太懂田间管理和浸泡技术,因此当时的胡椒干果质量也良莠不齐。

杨明心里的愿望终于成真。20世纪七十年代末,在父亲杨朝全的带领下,杨明投身胡椒收购行业。起初杨明也像父亲一样,骑着自行车跑村收购,后来咬咬牙买了一辆摩托车。收购“盘子”越来越大,杨明的生活也更加现代化。当寻呼机流行时,他第一时间购置了1台,方便联系农户;在大哥大逐渐兴起后,他又买了1部。

当越来越多的椒农与他相熟后,杨明逐渐把流动式收购变成了定点收购,并把收购的目光投放至周边乡镇,带动了一批村民发展胡椒收购产业。

这一切,被杨明的儿子杨广看在眼中。“我想沿着父辈的路走下去,让更多村民富起来。”杨广说。

从收购到加工

“新一代”将胡椒卖向国内外

2014年,26岁的杨广在跟父亲学习胡椒收购的同时,决定“走出去”拓展销路。

第一次走进广西玉林的一家香料市场时,杨广还抹不开面子去攀谈。在市场走了一圈又一圈后,他用手在脸上使劲搓了搓,深吸了一口气,终于朝着一家商户开了口。

“我先问人家胡椒价格,然后又介绍了海口胡椒产业的情况和优势,还互留了联系方式。”一回生二回熟,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杨广慢慢地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和市场。

“创业之路不易,但好产品就应该有好销路。”杨广介绍,为了确保胡椒品质过硬,这些年来,他联合其他收购商、农药化肥商、农技专家等,持续为椒农传授种植管理和泡椒技术。“不仅要品质过硬,还必须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杨广成立了海口杨发绿康胡椒专业合作社、海南杨元广胡椒贸易有限公司,还在山东、广西、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大坡胡椒经销点,将大坡胡椒销往全国。

近年来,杨广建起了4层楼的加工厂,更新了胡椒加工设备,不断提升胡椒品质。同时依托省内外的外贸公司,推进大坡胡椒出口到欧盟、东盟等地区。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出口大坡胡椒100多吨。“下一步,我们计划建立胡椒示范基地,发展深加工,推动胡椒全产业链发展。”谈及未来,杨广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