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9月26日消息(记者 林师堂)秋日的阳光,透过楼房间隙洒在简洁的道路上,宽敞的阳台洁净明亮,十多盆花卉长势喜人、摇曳生姿;房门虚掩的室内,不时传出阵阵笑声,这里便是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解放路。
“我今年将近70岁了,从小和陵水这里的解放路一同‘长大’。”打从出生起,老人刘大爷便同家人生活在解放路这里,时过境迁,以往的一幕幕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
陵水解放路沿着陵河而建成,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瓦灶街、打铁街、华生街和呐漆肚街连接组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陵水解放而得名,该道路由陵水民政局定名为解放路。解放路始建时间是1951年10月,建成时间1952年10月,沿用至今,这里见证了陵水新中国成立前后民居风格的变换。这条路,狭窄而长,与海口骑楼老街相似。
陵水椰林镇解放路街景。记者 林师堂 摄
“以前这条路是条小路,因当时陵水县城很小、街道也很少,这条路也还没有名字,老百姓多在这条路上赶集交易,各式各样的小手工物品,还有吃的糖块、米糕。新中国成立前,这条路被称为琼山路。后来,为纪念陵水解放,政府相关部门将其改名为‘解放路’。”刘大爷介绍说,解放路初期为砖路,是拆陵水故城北方城砖铺就,“文革”时期改为土路, 1984年动工建设为水泥路,后历翻修最终改为沥青路。
1984年解放路改成水泥路。陈文忠 摄
这条解放路,有高门大户,有低矮趴房,也保留着之前居民居住的瓦房。其中,大多数都是经营生意的,当地居民把房屋重新加高,装修,一楼改为铺面,形成了前铺后家的格局。
老街也有“烟火气”,解放路上的早餐店还保留着市井生活浓浓的烟火气和令人留恋的老味道。除此之外,这里有酸粉小食店、米店、照相馆,以及经营农业生产用具、肥料农药、家电维修、门窗制作、零件加工和水果销售等店铺,每一处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让人沉醉其中。“这不仅是一条老街,还是当地居民的‘生活街’,充满着烟火气。”经常下楼理发的解放路居民符阿姨说道。
市民在陵水椰林镇解放路选购陶瓷。记者 林师堂 摄
解放路和中山路交叉的地方,有一个讲述着陵水革命斗争史的苏维埃政府旧址。采用中国多进式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建筑外形采用了西洋建筑的手法,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门窗;丰富的檐口装饰、岭南地区清代以后常见的彩色剪瓷贴塑屋脊装饰等手段,朴实中见细腻,既实用又不显奢华,往日的辉煌也不能忘却。
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记者 林师堂 摄
时光荏苒,三言两语道不完这座建筑曾经的辉煌。这条解放路毗邻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其前身是“琼山会馆”,是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见证了琼崖革命中的重要历史节点,成为陵水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据陵水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解放路在民国初期因其紧挨琼山会馆(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称作琼山路,新中国成立前改称民生路,解放后才改称解放路。
陵水椰林镇解放路内的解放巷。记者 林师堂 摄
一路走、一路看。行至解放路中段,一条解放巷映入眼帘,曲径通幽的入户道两旁,有绿茸茸的青苔。进去一瞧,墙壁上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引人注目。居民楼里,两位老人正凝神静气,品茶论茶,清香茶味,欢愉片刻,尽享美好时光。
解放路上不多的老式民房,房屋部分是瓦木建筑,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岁月。“原来这条解放路上很多空地,没有那么多户人家,后来政府安置一部分居民过来,渐渐地,大家都聚集生活于此,也就慢慢形成了如今热闹的解放路。”刘大爷说。
陵水椰林镇解放路上的老式民房。记者 林师堂 摄
要说陵水变化大,解放路就是一个例证。“一直以来,解放路这里实施的改造,老百姓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因此‘换了模样’,路网改造工程也跟进实施了,家家户户盖新房,路面不再车驶过就尘土飞扬……”刘大爷开心地介绍说,随着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这条以前的“无名路”也逐渐成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幸福路”。
陵水椰林镇解放路上的老式民房。记者 林师堂 摄
陵水椰林镇解放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陵水人对娱乐、休闲、美食的记忆,关于这条路的故事,仍在延续中......